汉字里的国学智慧

一日一字一智慧


自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始,中国汉字可考的历史已有四千余年。《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排除“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可以说,汉字的出现,即表明了中华文明的开始,又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国学智慧的结晶。


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唤起的“国学热”勾起了我们对中国汉字的源远探求,作为一个国学文化研究及教育工作者,笔者集国学儒释道,摘录三十个代表性汉字通解成篇,愿就本人小作:“汉字里的国学智慧”与众读者共享。

 

第一日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人朱切。

柔也,可不是弱,更不是弱者。而是能屈能伸之意:术士乃有知识有技能之人士;从人需声可以理解为对他人有需要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他人而言是有价值之人”。由此可见,所谓儒者,堪称得道有德之君子。曾经一位60后老板朋友向我抱怨:我的员工学儒以后,尽受他人欺辱,太软弱了,不利于狼性团队的培育。显然,这位60后老板朋友还停留在“外儒内法”的思维定势中,还没有摆脱“评法批儒”的思想窠臼,更没有理解儒学的真正精髓。儒学从未提倡所谓的“狼性团队”,因为儒从来是提倡人性反对兽性的。我个人认为,即使倡导“狼性团队”也是有道(遵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有德(无违守望相助之团结精神)、有术(个个具备有勇有谋的致胜之术)儒者就是这样一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道君子;儒家最初指的是丧葬冠婚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内在以仁恕,外在以礼义为核心的一个学派;儒学则是包括:五伦、十义、四维、八德在内的思想体系。儒行是指《礼记.儒行》一文,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回答“敢问儒行”之语。孔子将儒行归纳为十七种行为,我们选择其中五种行为介绍如下:之一:儒讲究修身自立。儒是宴席上的珍馐,专等他人品尝;等待他人发现;等待他人咨询;等待被录用;等待被享用。之二:儒非常注重容貌。儒不着奇装异服,做事谨慎。大小事谦让,处理大事慎,处理小事细,不争权夺利,敢于放弃。之三:儒不把金玉当宝贝,把忠信当宝贝。不求土地,只求道义,不求财,只求学;不在乎高官厚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功不受禄”,“有功不辞禄”;之四:儒把忠信当恺甲,礼义当盾牌,头有仁,怀有义,不改操守。之五:儒不因贫困而失态,不因富贵而失操守,不因官吏而失节。

总之,儒符合做人之“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独立、入仕、忧思、宽裕、举贤、授能、任举、规为、交友、尊让、谨慎”的人格特征和君子人格。

儒之启示录:

儒,是中华文明的根之一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之一系,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正能量”。儒是正直进取之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是解决现代人浮躁、无根、数典忘祖、急功近利、小富即安的利口良药,是重朔当代人人生观、价值观、幸福感的营养药方之一。当然,落实儒学,必须回归儒之本来意义,还儒之本来面目,必须正确解读,而不可以误读、误解、甚至“歪曲解读”。否则就会陷入“任人打扮的小媳妇”,被利用。

儒,是有修养、有抱负、有使命的君子(修齐治平);儒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入世之士。

儒,是席上之珍馐,人们只有尝食方知其味美,而儒本人是不会主动表示的。

儒,“天下木铎”,人们只有敲击他才响应,而儒本人是不会主动自鸣的。

儒,“无功不受禄”、“有功不辞禄”, 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

儒学已经被世界重新认识其价值,正在重新接受其普世价值的可取之处。价值无国界,传统无选择,你抛弃了他,他就抛弃你。为此,我们应该时不我待,重整价值待后生。


原创作者:杨贵敏          本文著作权及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