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
职场发展心理咨询
婚姻情感心理咨询
儿童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
索菲亚心理学院
索菲亚心理学院简介
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
心理学最新课程表
TED心理讲座
上馨心理咨询机构
联系我们
心理咨询预约
心理咨询室环境
关于上馨心理咨询机构
企业 EAP
世界500强客户
上馨EAP产品与服务
上馨团队介绍
上馨EAP简介
心理专家团队
心理咨询团队
心理讲师团队
心理学项目团队
联系我们
心理测评
联系我们
免费咨询
全国热线:
18024094795
丛中:“我”与“非我”|北京心理医生
丛中:“我”与“非我”|
北京心理医生
“我是谁?”,“人啊,认识你自己”。
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其实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大约到了两岁左右,才开始比较明确地会使用“我”这个主格代词。从出生,到形成“我”的概念,心理发展经历了“共生期”和“分离个体化”阶段。“我”的建立,是在不断地区分环境中的“非我”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离开环境、他人,失去“我”与“非我”的区分,“我”就无法存在。
当个体把自身当做是“主体”的时候,“他人”是谁?他人是不同于“我”的另外一个“主体”,或者叫做“主体性非我”。他人虽然不是我,却跟我有着同样的感受、情感和欲望,属于同样的“主体”。
苹果、橘子等,这些名词,在外部环境中都对应有一个“实物”。“我”这个词语,却难以有一个具体实物与之对应。
小时候,有一种游戏,问小伙伴:“你说,哪里是你?”如果小伙伴指着自己的脸说“这是我”,我们会说“这不是你,这只是你的脸”,如果他指着全身说“这是我”,我们就会说“这是你的身体,也不是你”一会儿工夫,就能把小伙伴绕晕。
“我”这个名词概念,无法对应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内心的一个“虚拟的概念”,是个体心灵活动的综合体,是与“非我”相对比而存在的一种“虚拟”的整体概念。
在佛教中,这叫做“我执”。
当人们说“我是什么”,或者说“我有什么”的时候,其实,“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是一个“虚空的概念”(空性)。
当我认为“我跟谁在一起、我跟谁是一样的、我跟谁是不同的”时,其实,是说:“我以他人的存在而存在”。个体边界、个体间的比较与相互区分,我与他人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形成了“我”与“他人(非我)”。“我”,其实就是“他人”,“他人”就是“我”。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我”是主体,同时,他人也是我,是跟我同样的主体。这就叫做“主体性非我”,或者叫做“内化的他者”(拉康),现在的概念叫做“内心的主体间性”。
“我”与“非我”,相互依存而同在。
三岁之后,孩子不断听大人在耳边说“你是男孩”、“你是女孩”。大人们不断地在孩子的面前进行“男女差异性”的评说,进一步引导孩子“男人要刚强”、“女人要温柔”,这样就导致了“男人”、“女人”的概念在孩子内心逐渐地虚拟建构,在男女二元对立的文化中,孩子只能选择一种性别角色去认同,进而按照社会文化的性学角色的要求去形成自己的性别意识。
就像“我”与“非我”是同等的主体那样,“男人”与“女人”,相对比而存在,二者是同等主体的人。“我”是虚拟的,那么,“男人”和“女人”,原本也是一对“虚拟的概念”,没有相应的实物与之对应。
按照荣格的观点,每个人的内心有很多子人格,包括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这些子人格整合起来,构成了“我”。“我”是由多重“子人格”、“自我”或“主体”构成的复合体。
性行为或者性别,作为社会文化的标签,经常用来投射潜意识中压抑着的多元主体或普遍人性。
心灵,是脑的功能。这个论断,很容易引导人们“将心灵还原为大脑”。其实,心灵同时还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应。后面这个要点,似乎经常不被足够的重视。
心灵中的“我”,能还原为身体或大脑吗 ?能还原为染色体或DNA吗?我们能说“我是染色体”或“我是DNA”吗?不能!心灵,不是染色体,不是DNA。心灵,原本只是一种“虚空”或“虚拟”的存在。
说到这来,似乎我们应该去除我执,放空自我,只有突破“我执”的局限性,人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才能绽放出无限的人性光辉。
人,别太自以为是。你以为你是谁?
回头再看那句话:我是谁?人啊,认识你自己。现在,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似乎应该这样回答:其实,人,什么都不是;人,什么也没有。人的存在(感)只是一种“虚空”、“虚拟”的感觉,是一整套主体经验系统。
最终似乎应该引用这句歌词来说:“你想着什么,什么就是你”。
(作者:丛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在线客服
客户服务热线
1802409479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