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en information
信用卡代偿业务依然在多个互金平台上盛行。虽然互金平台的代偿业务尚处于监管空白地带,但前期的野蛮生长落下病根,综合成本高企。有些平台甚至粗暴地要求用户一键同意20余份要求各异的个人信息授权书,其中存在不少合规风险。
互金上市公司追捧的香饽饽
所谓“信用卡余额代偿”是指,信用卡持有人在偿还银行账单时,向第三方机构申请贷款,由平台先行垫付用户信用卡欠款,一次性结清信用卡账单,随后持卡人再分期向第三方机构偿还贷款的模式。追根溯源,信用卡代偿业务的鼻祖当属美国公司Capital One,上世纪80年代初Capital One实行低息代偿,为用户提供一笔无息的“过桥资金”,让信用卡用户把未偿还余额转移至平台的信用卡账户上。其实相当于一种负债转移,引得一众国内互金创业公司效仿。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国内信用卡代还业务龙头品牌包括51信用卡、维信金科旗下“卡卡贷”、萨摩耶金服旗下“省呗”、小赢科技旗下“小赢卡贷”和数禾科技与分众小贷联合运营的“还呗”,还有玖富数科旗下“玖富万卡”提供的“帮你还”等。其中,仅萨摩耶金服和数禾科技暂未上市,其他公司主体均已在美股或港股上市。
根据南都记者实测梳理,上述平台大多提供两种形式的代偿、代还服务。其一是通过信用卡分期产品进行转结账单;其二是用户申请成功后,向用户绑定的信用卡账户汇入资金清偿未还余额。而第二种直接汇钱清偿账单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借款产品,只不过多了一个导入信用卡账单功能,可以直接使用这部分借款偿还信用卡。查询小赢卡贷、维信卡卡贷App可以发现,页面均有“借款本金将直接打入您的信用卡”字样;南都记者拨打“还呗”App客服电话咨询,对方亦答复称,借款申请审批通过后,本金可以打进用户绑定的借记卡或者信用卡,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而51信用卡管家主打信用卡账单管理,没有分期还款功能,但其信用卡还款页面,悄悄插入了一个“极速借款还”的按钮,可跳转至其“51人品贷”借款产品。
不过,51信用卡并不希望将自身业务往“信用卡代偿”概念上靠,用51信用卡回应南都记者的说法就是,“只为用户提供个人信用管理、信用卡科技服务、在线借贷撮合及投资服务”。而小赢科技、维信金科和萨摩耶金服则把“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的字眼写入了公司招股书和财务报表。实际上,不管这些互金平台如何包装,这些业务其内核都是针对信用卡持卡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服务。正如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所言,所谓的“信用卡代偿”实际上只是一个借款用途的概念,本质上还是一种个人消费信贷。
为何互金平台追捧“信用卡代偿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向南都记者解释称,“信用卡代偿业务有利有弊。很多互金平台去做这个事情,是因为持有信用卡人士具有更高的征信水平和更好的财务表现。银行在通过其信用卡申请时,已经做过一次风控,围绕着这些人做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本身更低。”
监管空白?暗藏隐私泄露等合规风险
有用户在公开渠道投诉称,通过信用卡代偿平台申请贷款还信用卡后,信用卡额度被下调,且宣称低息代偿的互金平台,实际利率非常高。
以萨摩耶金服为例,旗下“省呗”提供的信用卡分期业务利率,在2017年介于13%-17.6%之间,预借现金业务利率在19%-24%之间;2018年上半年信用卡余额代偿平均年利率为20.7%,现金贷综合年利率为24%-36%。比银行信用卡分期利率的上限18.25%高出不少,并不合算。Capital One所秉持的低息代偿战略,似乎并未得到效仿者们的青睐。
对于代偿服务综合成本的高企,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律师梁凤琼认为,平台垫资的行为从本质上讲算是互联网贷款,从监管的角度看,如果平台符合网贷监管的要求,属于合法的借款行为。她同时指出,如果发卡银行获知持卡人偿还信用卡账单的来源,是通过向其他渠道借款筹集的,发卡银行可能会担心持卡人的还款能力,从而下调信用额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南都记者实际测试,在“省呗”App完成注册后,若想尝试申请信用卡还款功能,首先便要“激活额度”。在此过程中,需要填写非常详尽的客户资料。而在申请的最后两步,甚至还需一键同意24份个人征信或个人信息授权书,其中包括与北银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广东粤财信托、云南国际信托、百信银行、包商银行等主体签署的授权协议,均为萨摩耶金服的资金提供方。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认为,这种模式的信用卡代还涉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不仅包括身份证照片、社保账号、公积金账号、手机通讯录甚至通话详单、信用卡的相关信息都要填写。这就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为这些平台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并不透明,甚至会在协议里面暗自动手脚,让用户申请代还信用卡业务时将大量隐私信息授权给平台查询的同时,还‘二次’授权给其他平台。甚至有的不正规平台还会贩卖信息。不仅仅是个人信息泄露,还可能导致信用卡盗刷。”她如是说。
谈及“信用卡代偿”业务监管,肖飒表示,目前对行业的规制仍然匮乏。没有准入机制,对其性质也没有定性,对相关风险也没有进行足够的警示,基本上就是一个野蛮生长的监管空白状态。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