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末夏至,年逾八旬、精神矍铄的润滑油添加剂资深专家葛定增先生应邀到访海润,讲授早年从事润滑油添加剂研究开发的经验和体会。
葛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工作分配回到上海市,到化工局下属的新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所炼油组,为炼油厂提供技术服务,后因业务线条对接该组划归上海炼油厂研究所,从事润滑油工艺技术以及添加剂开发等工作。离开炼油厂后,葛先生先后担纲无锡南方、上海大联等单位的技术顾问和指导专家,为各企业油剂研发和润滑油加工业务的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润滑油技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添加剂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添加剂技术主要取决于单剂的技术水平。葛先生自毕业后一直从事各类添加剂的研究和开发,参与或主导了十多种添加剂的研发和生产,尤其在抗氧抗腐剂、清净剂、粘指剂等单剂的研究开发及其原材料的组织、筛选、合成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开拓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葛先生在国内添加剂的研制和发展历程上留下了其坚实的脚印。
上-101(S-101)内燃机油抗氧抗腐剂的开发
为配合磺酸盐的应用研究,我们以热裂化柴油为原料开发了抗氧抗腐剂:硫磷化烯烃钙盐,上炼早期汽柴油机油产品所需配套的自产添加剂终于诞生了。但一年后就停产了,因为当时炼油厂缺乏废气处理设备,硫化氢污染问题又比较突出,当时的做法是将其中和转化为硫化钠产品,但因为该产品销路不好致使S-101的生产也随之无法继续下去。于是,在上海化工局帮助下将生产转移到中山公园附近某一化工厂,在生产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因为味道太大这一突出问题,无法再继续生产下去,遂考虑迁址无锡常熟一带,S-101装置于是落户于由上海炼油厂配给基础油、以生产润滑脂为主业的无锡炼油厂。不过在生产了两年后,因装置排出腐蚀气体导致邻厂金属部件锈蚀的矛盾,不得不再次被迁移走,迁至当时较为偏僻的石塘湾,在那里简单重建了一个添加剂厂生产S-101,这个简单建造的添加剂厂就是现今国内民营添加剂企业主力军——无锡南方石油添加剂有限公司的前身。当时,因为是上海炼油厂扶持,定点生产、定点采购,S-101的生产、销售业务势态非常好,添加剂厂也由此积累了资金并获得扩大再生产的机会。
T-202和T-203的研发
60年代早中期,由于S-101产品气味和性能不理想,葛先生在S-101的基础上升级,研发了硫磷化脂肪醇锌盐产品,即T-202和T-203。据葛先生回忆,新产品研发较为顺利,半年内就着手中试试验。原料醇取用“上炼”含油量少的48#石蜡经杨浦区上海肥皂厂氧化后,取其第二步皂化物,石蜡氧化脂肪醇,因其中杂质多做出来的产品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改进:用无水乙醇处理中间产品硫磷酸,脱除臭味去杂质。
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也是危机四伏的,整个中试过程葛先生亲力亲为、一丝不苟,1965年4月的一次试验,操作过程中要将乙醇加入硫磷酸中,由于500立升反应釜中试装置缺乏通风设施,葛先生一次性加完酒精后即刻被浓烈的硫化氢气熏倒在操作平台上了,被紧急送往医院时恢复了意识,但全身乏力没有知觉,输了大量的盐水葡萄糖液才慢慢抢救过来,到晚上逐渐恢复知觉,第二天感觉身体无恙换上工作衣服又赶去上班完成后续的试验,虽然没出大事,但是自此以后得了头疼后遗症,尤其对硫化氢和汽油等刺激性气味特别敏感,这也促使他对添加剂生产厂的排放系统尤为关注,呼吁在单剂的生产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环保问题。
由于硫化氢中毒窒息的深刻记忆和教训,1965年下半年葛先生着手改进T-202的原料,国外当时都用C6醇,而我国没有此资源,于是选用分子比1:1的正丁醇和异辛醇取代。另一原料五硫化二磷来自苏北磷矿,质量不是很好,葛先生在完成繁重而细致的课题研究任务之余,在全国各处寻找合适的或略优的原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葛先生在云南、安徽铜陵寻找到了合格的原料。听了葛先生的讲述,让我们对葛先生的科研开发能力敬佩之余,更是惊叹于其在原材料的探寻及加工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葛先生还讲述的一件趣事:当年出差无锡,他带着上海市民配给的1/4块肥皂用于洗澡,当地的工人们一见这稀罕之物便提出分享,于是,这1/4块肥皂很快就消耗殆尽,虽然这“稀罕物”没了,但大家其乐融融。在讲述这段趣事时,葛先生记忆犹新,笑逐颜开,由此可见,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基础弱、物资匮乏、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但这些没有影响到大家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和信心,自力更生发展民族工业的责任和情怀丝毫不少。